中華民族過春節的習俗,而春節的由來眾說紛紜,傳說最有影響的有三種。
一.傳說中的“年”是一隻潛藏在深海裡的怪獸,每隔365天 ,一到除夕便爬上岸來興風作浪,所到之處洪水氾濫,吞食生靈。於是,一到除夕時,先人們就在家門口貼起紅紙,燒柴火,用菜刀切菜剁肉,發出爆竹聲,把“年”嚇回海裡。從此春節就有貼春聯、掛彩燈、剁餡包餃子、燒柴火做年飯的習俗。
二.據史料記載:先 秦時代,在禮制上有唯一可殺豬宰羊來敬獻神靈祖光的日期,史稱“臘祭”。於是遠古人便設置這個部落所有的節日,並商定在12月的一天,據說在“臘八”前後。屆時,君主、諸侯和百姓一起舉行酬謝“百神”儀式。到了漢唐,“臘祭” 慶典活動的時間持續七、八天。經後世的傳承和歷代的演繹,最終形成現今的春節
三.盤古開天時,古人穿樹葉披獸皮,茹毛飲血,生活極其原始艱苦。靠石器骨針耕織,生活方式極其簡陋,科學知識混沌,分不清南北辨不了時日。民間有一則軼事傳說,姜子牙尚未發跡之前,時乖運蹇,,六月售冷飲偏遇老天下大雪。傳說歸傳說,當時對歷法正處摸索階段。隨著歷史推移,人們生活經驗豐富,對大自然更加認識,發現時日回輪規律,便探索計年的歷法,參照月相變化和大地植被榮枯更替,制定古代歷法。歷法要有“元日”,即是“四時之首”。根據農耕的需要,冬天萬物斂藏,正是農閒時節,於是選定在冬日寒天裡,即成春節。
春節神聖和隆重是經歷朝歷代人傳承、改變和創造的結果,按照農耕畜牧發展規律,春華秋實,冬季正好五谷充盈、禽畜肥潤的季節,選此時祭神祭祖是再適宜不過了。因此,春節也成華夏先人最隆重祭祀的活動節日。
。
據南朝人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記載:“ 正月一日 ,雞鳴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,以辟山臊惡鬼”。那時過春節主要是祛邪驅鬼為目的而已,人們祈望無災無病。我國最早一副春聯是寫在“桃符板”上,內容是“新年納余慶,佳節號長春。”據考距今一千多年。從中可窺探出時人過年慶賀有節餘,再就盼望長年能溫飽,僅此而已。而明代人過春節,據《明宮史》載:“宮眷內臣,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。各家皆蒸點心,儲生肉,將為一二十日之費。”還記述除夕夜的盛況,“大飽大嚼,鼓樂喧鬧,為慶駕焉。門傍植桃符板、將軍炭、貼門神。室內懸掛福神、鬼判、鐘馗等畫。床上懸掛金銀八寶、西番經綸,或編結黃線如龍。檐楹插芝麻桔,院中焚柏枝柴。”皇宮春節習俗是集民間春節風俗之大成的。可以看出其時社會人文的勢態,慶賀春節不單為驅邪,更主要為迎福,祈發財祈安康、祈日子蒸蒸日上、祈居安業興。
參考資料: http://www.66163.com /Fujian_w/news/smrb/ 040116big5/1_72.html